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岩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2%A9%E6%BC%BF


岩漿熔化岩石,通常位於地表之下的岩漿房中。岩漿是一種複雜的高溫矽酸鹽溶液,是各種火成岩的前身。岩漿可以侵入鄰近的地殼岩石或是冒出地表
岩漿存在於650℃到1200℃的溫度中。可低至650℃,高至1400℃。熔岩中含有1~8%的揮發性物質。 岩漿處於高壓之中,有時會經由火山道(或譯火山管、火山流口)以熔岩流或是以火山碎屑物的火山噴出物的形式冒出。 這些火山噴發的產物通常包括了從沒到過地表的液體、結晶體及溶解氣體等。岩漿會在地殼中各自分離的岩漿庫內集結,不同地方的岩漿組成成份會稍有不同。
這些地方包括了隱沒帶裂谷帶中洋脊或是地函熱柱熱點之上。只有在地球的軟流圈內的特定條件之下岩漿才會形成。
岩漿Magma)專指未噴出火山口的,熔岩(Lava)則指已噴出來的。

噴入海中的岩漿

Lava 與Magma的 差別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_zsGAK4DKHoJ:www.taahouston.org/2005jnal/0502_jnal/lifestye.htm+&cd=2&hl=zh-TW&ct=clnk

焦黑似煤非煤,似炭非炭,好像將柏油路挖起來後,一塊塊凝固的黑色瀝青,滿地的堆積。這些透黑的石塊,就是熔岩(Lava)流凝固的痕蹟。在此穿插個英文字彙介紹,於中文字典裡,Lava 譯成“熔岩”;而 Magma 譯成“岩漿”,這Lava 與Magma的 差別在那裏呢?說來慚愧,我個人在唸了四年地質系,加上在美國唸了一年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生涯中,從未將這兩個均是指“熱騰騰的勾芡石頭濃湯”的字,分別清楚。直到來了這以火山為主題的公園後,拜讀了些資料,才恍然悟到在地下的“石頭湯”叫Magma,而一旦“石頭湯”溢流出地表,就稱為 Lava。由此兩字,令我深覺這英文確實 很麻煩,也難怪我雖旅美十七年,英文仍舊極差。

====================

☆ 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 (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趙紀政)
  晨曦方上,墨藍的波浪搖晃著一隻簡陋的帶帆木船,十幾位波里尼西亞青年,就靠著日月與星象的方位,由他們的家鄉,乘著這木船,一路的往北方航行了數日。帶著涼意的海風,吹彿著一位扶著桅杆而立的長髮女郎。她明亮的雙眸, 憂鬱的呆望著那些在海天交際的烏雲。由於船上所賸的醃肉、椰子有限,在她身旁的同伴們正爭論著是否該回航返鄉。女郎此時雖已厭倦船上的單調日子,然而她也躊躇著,是否要回去那常為鄰島異族侵擾的故鄉。正當她身旁眾人紛擾之際,一聲清亮的鳥叫聲,令她不自覺的抬頭,目送著那海鷗飛向海天交際的烏雲。當她眼中的飛鷗漸漸遠離而成一小黑點的時候,她心中頓時閃起一個抉擇……。
  從世界地圖上看,夏威夷群島的島嶼排列方向,是由東北而向西南,依序較著名的有,可愛島(Kauai),歐胡島(Oahu),茂依島(Maui)及夏威夷島(Hawaii Island or Big Island)。若由夏威夷群島的排列方向 往東北延伸,則亦可看到一些島嶼順著方向排列,直到著名的中途島(Midway)附近。而本文的主題,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 (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就在這串由東北向西南,排列成線型的島嶼群中,最南端的夏威夷島上的南岸。
  夏威夷島,俗稱「大島」(The Big Island),在夏威夷群島中,論面積它是最大,但若是論起年齡,則該島是最年青的一個。它不但年青而且它如同人類的青少年般的,還持續的在長大。地質學者以一個名為「熱點」(Hot Spot)的理論,和板塊運動學說,來解釋為什麼這 「大島」仍在長大,還有為什麼一連串海島都按一個方向排列的原因。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火山,應該是存在於地殼板塊的交接處,或是存在於深海中洋脊的海底火山脈中,但是位處太平洋板塊中的夏威夷群島,其地理位置與上述兩個要件均不符合,於是地質學者假設在地殼中有些特定點是地殼底下的地幔 ﹝或稱“地涵”─ Mantle ﹞ 內的 岩漿經常噴出的地方,這地方就稱是個「熱點」─ Hot Spot。而這 夏威夷島火山國家公園就剛好“坐在”這「熱點」之上。因此在公園的南端海岸,岩漿經常性的冒出而流入海中,岩漿經海水冷卻結成岩石,使得這大島持續的長大。估計從一九八零年到一九九零年的十年間,大島就長大了約三十萬平方公尺﹝六百英畝﹞。
  「熱點」噴出岩漿多的時期,就凝成露出水面的島嶼,噴得少或停止噴出的年代,就形成了島嶼之間的水域;在此同時,太平洋板塊也以每年數公分的速度,不停的向東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移動、推擠。如此這般的,數億年如一日的,「熱點」噴、板塊動,就在太平洋這一大片單調無聊的海水上,造就了現在這一連串,令我嚮往,可是又在財力不濟下,只得望地圖興嘆的美麗島嶼。倘若太平洋板塊以目前的移動速度不變,估計約在七千萬年後,這火山國家公園的位置,就在目前中途島的附近。而中途島本身,也就更接近日本方向了。
  對於初次到這大島的人,當飛機緩緩降落島西邊的 KONA 機場時,會對這個機場的景觀有個莫名的感覺。飛機跑道兩旁,甚至整個機場附近,均佈滿著焦黑似煤非煤,似炭非炭,好像將柏油路挖起來後,一塊塊凝固的黑色瀝青,滿地的堆積。這些透黑的石塊,就是熔岩(Lava)流凝固的痕蹟。在此穿插個英文字彙介紹,於中文字典裡,Lava 譯成“熔岩”;而 Magma 譯成“岩漿”,這Lava 與Magma的 差別在那裏呢?說來慚愧,我個人在唸了四年地質系,加上在美國唸了一年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生涯中,從未將這兩個均是指“熱騰騰的勾芡石頭濃湯”的字,分別清楚。直到來了這以火山為主題的公園後,拜讀了些資料,才恍然悟到在地下的“石頭湯”叫Magma,而一旦“石頭湯”溢流出地表,就稱為 Lava。由此兩字,令我深覺這英文確實 很麻煩,也難怪我雖旅美十七年,英文仍舊極差。
  由於這大島仍屬年青,島的南邊仍露出許多火山活動的地表景觀,常可看到火山熔岩流所流經過的痕蹟。整片流痕由山上直達海邊,有如造物者將一巨量的黑濃咖啡糖漿,由山頂緩緩傾倒而下,任其漫流於地。當熔岩流近海邊時,海浪也不管熔岩是否已凝結,就迫不及待的打向熔岩流而將它撕裂。這過程會產生出一些細粒如砂的凝結熔岩。一旦海浪將這些黑色細砂,沖積成灘時,就造成了在此大島才有的黑砂海灘 ﹝ Black sand beach ﹞。或許造物者就是用這黑如 濃咖啡的地貌,來暗示人們在這特殊環境的島上,可產出著名的KONA 咖啡。除了咖啡外,島上也出產著名的火山豆,島東方的 HILO 市附近,就有一個生產火山豆的食品工廠,可供遊客參觀並品嚐加工成各種不同口味的火山豆。
  火山國家公園上成立於一九一六年,為美國的第十三個國家公園。早先這個國家公園包括茂依島﹝Maui﹞上的 Heleakala 火山﹝Heleakala 在夏威夷原住民的語言裡,意思是House used by the sun﹞。而於 一九六一年, Heleakala 火山自行成立為另一具特色的國家公園。故 目前這公園僅涵蓋有 Kilauea 火山、 Mauna Loa 火山口一帶,以及 火山附近的雨林區、森林區、乾燥區、及一些古蹟。這佔地約三百七十七平方英哩的公園,距離島西邊的KONA 市,約二個半小時的 車程;而由島東邊的 HILO 市只需約四十分鐘即可到達。在一般人 的想像中,從海邊到火山上,應該是需走個擁有九彎十八拐的公路,至少也應該如同由台北市上陽明山般的稍有些彎路,然而當我由KONA 市上此火山公園的遊客中心時,車行速度均在時速六十公里 以上。為何可用這種車速上山的原因,就如同公園內的解說員調侃的說:「別地方的火山是呈錐形,而此地的火山是大角度的鈍角三角形」。這種平坦的火山,在地質學裡稱為盾型火山(Shield Volcano)。
  公園內北邊的Mauna Loa火山,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也是世界上 体積最大的單座山,在夏威夷原住民的語言裡,Mauna Loa 即是 Long mountain 的意思。先從這個龐然大物的露出海面部份說起, 它標高四千一百七十公尺,平面佔地面積約五千多平方公里﹝約七分之一個台灣﹞。連在海面下的体積,這整座有著八萬立方公里体積的山,其重量將海底地殼往下壓了約八公里深。因此若此山的高度,從在被壓下去的海底地殼表面的算起,那是連聖母峰也不算是一回事了,因為它從海底地殼的山腳到海面外的山頂有約一萬八千公尺,足足比喜瑪拉雅山高了約九千公尺。想想這「熱點」要吐出這八萬立方公里的熔岩,也真是辛苦。還好「熱點」是由一百萬年前開始做這山。如此平均下來,一天的工作量,也應不違反勞基法。
  因為沒有可供一般轎車行走的道路,遊客要上到 Mauna Loa 火山口,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由遊客中心先走完一段適合四輪越野車的約二十二公里路段,再徒步約三十五公里的山路。想到這麼艱辛的路程,雖我這學過地質的人,對火山極有興趣,但也只好在遊客中心,看看照片,買些資料、圖片,聊以自慰也就算了。還好此公園並非僅如此而已,公園的真正的重頭戲,在一條長約二十一公里環繞著 Kilauea 火山口的道路﹝Kilauea在夏威夷原住民的語言裡,是 Much spreading的意思﹞。
  由遊客中心出發,繞行這火山口公路(Crater Rim Drive),就如同上了一堂火山課程一般。沿途可觀賞的景點從地勢較高的地熱區、火山口俯瞰區、地裂帶,然後順勢往下,將車開上佈滿已凝結的岩漿的 火山口,再往上到熱帶林相區,熔岩流隧道,而後返回遊客中心。以下將在此段路的可見的特殊景觀及一些背景資料做些比較詳細的介紹:
﹝一﹞火山口俯瞰區(Kilauea Overlook)以及Kilauea火山口(Kilauea Caldera):火山口俯瞰區當然是一個可俯瞰整個Kilauea 火山口的地方。但是在此俯瞰而下,會令人產生到底那一個是火山口的問題。因為一眼望去在這直徑達約四公里大的Kilauea 火山口,怎麼還有一些明顯圓形凹陷的火山口。在此用 Caldera 與 Crater 這兩個英文字彙來解釋這種現象。在英漢字典裏,這兩個字 均有火山口的意思。Crater 也叫做噴火口,是指岩漿破地而出的那 個缺口。當大量的岩漿由地殼內噴出後,若是原來在地殼內的岩漿儲存槽 ( Magma Chamber )空出大量的空間,而無法支撐岩漿槽上 方的地層重量,以致槽上地層回崩而形成一個較大型的火山口。這種火山口就叫做 Caldera。當大型的火山口內的岩漿凝固後,又有較 小規模的噴發,則就會有這種大口(Caldera)包小口(Crater ) 的現象。
  在俯瞰區看完了火山口的全貌後,驅車直下火山口的表面。道路就建築在火山口表面的凝固岩漿上。遊客們可下車漫步,並觀賞岩漿凝固時所產生的各種地形構造。同時也可想像當自己腳下的火山口,仍充滿著熱騰騰尚未凝固的岩漿時,整個直徑四公里大的火山口,又是如何的一片火海情景。在我走訪此地前,僅曾從圖片或影片看到火山口,尤其是在幾部 「007」 的電影中,主角右手持槍,左手牽著美女,出生入死的在以火山口為背景的場面打拼,好生威風。而今在此地,任何如我之平凡的已婚男士,均可右手持照相機,左手牽著曾經是美女的太座,從容不迫的在以火山口為背景的地方散步拍照,好不優閒。看來我這電腦程式分析師的日子,真的是比情報員來得輕鬆許多。
  夏威夷原住民的古老傳說中,Kilauea 火山口是掌火女神 Pele 的住處。傳說中Pele 創造了夏威夷諸島。她原本住在一個叫做 Niihau 的小島上,但因海中諸神要追捕她﹝為何要追捕她?詳情不知,我猜是水火不融所致﹞,因此她只得一個島、一個島的跑,並且毀掉原先的住處。 Pele 最後發現了這 Kilauea 火山口很適合定居,因此就在此住下。故事到此,真令我發覺,古老的傳說,和現今的「熱點」理論,和板塊運動學說,有著極為相似之處。因為火山所造成的島嶼,一但被海底板塊推離「熱點」,則該島的火山就不在爆發了 ,如此一島、一島的火山相繼熄滅,就如同 Pele 毀掉舊居,搬到新島。到如今就輪到這正坐在「熱點」上的大島。或許在數千、或萬年後,會有人說 『以前的人類,有個 “熱點” 和“板塊運動” 的神話……』。
﹝二﹞原始熱帶雨林區:林區位於Kilauea 火山口的東側。走在雜亂 的熱帶林中,本應乏善可陳,但想到形成夏威夷諸島的滾燙岩漿,原本不應該帶著任何有生命的物質到島上繁延。那麼這些植物是從何而來呢?再者夏威夷諸島,距最近的大陸也有將近四千公里遠,隔著這麼一大片海水,是除了人類以外,任何種類的陸地動物,甚至鳥類,是很難能夠遷居到此種遠洋孤島,並且將植物的種子傳播至島上。因此在人類登上夏威夷諸島前的動植物來源,便即成為了一個很有趣的題目。
  空氣中的藍綠藻因風的載送,被相信在岩石露出海面後的數天,就第一個的進入島上。然而對於其它生物而言,要到島上可就難了。藍綠藻外的其它各類的植物、昆蟲,或經風吹、或經水飄,或經飄浮物負載,被大自然不斷的嚐試著送到島上來。當然要橫越數千公里的海面實非易事,所幸自古“賸閒”有云「聽久了也會胡牌」,實為金石之理,﹝世間之賸者、閒者方有餘暇,攸遊牌藝、體會牌理;此般賸閒之領略,斷非聖賢所之能及﹞;估計在人類尚未破壞自然法則前,約每兩萬到三萬年間,就會有一種新的植物或昆蟲到達島上。當大自然在運送生物時,也做了自然的篩選,例如淡水魚,或中、大型動物就不在運送名單上,致使島上原本沒有淡水魚類或中、大型動物。唯一的經大自然力量來到島上的哺乳類動物,就是一般相信,被颶風吹到島上的蝙蝠。
  對於每一個新登上島的生物,就如同剛移民外國的人一樣,雖握有居留權,但也得經得起當地的生存競爭。由於島嶼的封閉條件,致使到達島上的生物,無法折返或與外界交配繁殖,因而形成了一套與外隔絕的物競天擇系統,自行的在島上演化出夏威夷特有的品種。有人戲稱,若達爾文當初是登上夏威夷,而不是Galapagos島,則他悟道的過程,或許就更為容易、深切了。今日在夏威夷諸島上 ,原有(非人類引進)的,且會開花的植物中,有98% 是世上唯獨可在夏威夷發現的品種。至於蕨類(Fern)植物,雖因其孢子較易為風力 所散播至其 他地區,但也有約 65%在島上演化出的品種,不見於世 界其它地區。生物學者 們,將島上的生物與太平洋四周陸地的生物 做比對後發現,因風向、洋流、溫暖的氣候,加上生物利用了介於夏威夷和印尼諸島之間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為其跳島 傳播到夏威夷的踏板。使得夏威夷諸島上原有植物、林相,比較近似東南亞印尼諸島及波里尼西群島。
﹝三﹞乾燥帶﹝Ku'u Desert﹞:相對於原始熱帶雨林區的,是火山口西側,與西南側的乾燥區。說來或許是造物者對夏威夷開了個小玩笑。祂將夏威夷群島上的每一個較大型的島,都由西北、東南方向,斜切一分為二,東側是幾乎天天下雨的多雨帶,而西側是少雨的乾燥帶。當然究其原因,是與島的地形及風向有關;也因如此,大島東方的島上第一大城 HILO 市,因多雨,雖有機場,但只有 寥寥數家旅館。但是島 西邊的 KONA 因氣候少雨,成為了觀光客聚集的區域。 在這環繞著 火山口的短短二十公里的路上,遊客們能仔細去感覺出乾燥帶與雨林區的不同。
﹝四﹞地裂區﹝ Rift Zone ﹞:當驅車經此地裂帶時,請切勿將這地裂誤為山溝。這些 剖面為 V 字型、綿延數公里、深及寬均有數公尺的地裂,真有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壕溝戰用的超大型壕溝。地裂的形成,是因地殼下的岩漿,往上推擠,對地殼產生由下往上的壓力,以致地殼有如吹氣球般的破裂。有些照片,照出成直排線型的岩漿噴發,即是岩漿由此種地裂噴出的景觀。
﹝五﹞熔岩流隧道 ﹝Lava Tube ﹞: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景觀。它深藏於雨林區中, 若不知道它的來頭,很有可能只將它誤為一般的山洞。 然而它是一個必須去好好認識的自然景觀。當巨量的熔岩流,有如 河般的流在地表時,表層的熔岩因接觸到空氣或地表,比較容易凝 固。若熔岩流表層先行凝結造成一個管狀的固體外殼,而其內部仍繼續的在流動,一旦其內部流空之後,那個管狀外殼就成了這熔岩流隧道。大自然的奇妙,有時候真會令人莞爾讚歎。若欲造訪此地,最好備有大型手電筒,雖隧道內有照明設備,但當我造訪此洞時,照明設備正好失靈,致使我未能走完全程,而在四年後的今天,每每想起,仍扼腕不已。
  公園內的另一個熱門的去處,是一條經過許多小型火山口的道路﹝路名為 Chain of Craters Road﹞,在這單程約三十公里的路上,下降了約一千兩百公尺。路的 兩旁亦充滿了熔岩流的痕蹟,最後可到海邊 ,遠望噴發中的岩漿。最為有趣的是,公路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盡頭,因道路的最後端已被熔岩流所淹沒。
  在整個熔岩流經過的地區,可以發現熔岩凝結成兩種不同外觀的岩石。一種是外觀比較粗糙有如長刺,且多氣孔的「'a' a」;另一種叫「pahoehoe」;是外觀較緻密,而整體遠觀有如波湧、或如一堆枕頭。有的「pahoehoe」近看好像一堆莽繩聚在一起。雖然造成不同外觀的熔岩,其化學成份均相同,但造成「pahoehoe」的熔岩其噴出時溫度較高,含有較多的水份與氣體。當「pahoehoe」流於地表,將其內之水份與氣體漸而釋出時,就轉化成較黏稠而不易流動的「'a' a」。
  Mauna Loa與Kilauea至今仍是地球上極為活躍的活火山,Mauna Loa在沉睡九年後於1984年的三月二十五日爆發,大量岩漿持續噴出二十一天,而在三月三十日,它隔壁的Kilauea也不甘寂寞的爆發。這是六十五年來兩山第一次一起大合唱。這次的大爆發,使得熔岩流逼近HILO市僅約六公里。由過去的記載,Mauna Loa從西元1832年到西元2000年,共爆發了三十七次,大家屈指一算,從最近的1984 年爆發到現在,“它的膀胱也真該滿了”。但大家也不必因此而不敢到此一遊,就算住宿於從窗口就可看到Kilauea 火山口,公園內唯一的名叫火山屋﹝The Volcano House﹞的旅館,也可睡的安安穩穩。因為夏威夷火山觀測局﹝簡稱HVO -- The Hawaii Volcanoes Observatory﹞與在地質界極富盛名的美國地質測量局﹝The U.S. Geological Survey,簡稱USGS﹞,均拿了納稅人的錢,在這地區設置觀測站,每日不斷的搜集各種火山地質資料如重力場的變化、岩漿溫度、火山口的直徑……等,來預測火山的活動。
  然而,如同有一火山學者所言,要猜火山何時確實會爆發,就有如要去猜一個青少年何時會去整理他自己的房間一樣。但以 HVO 及 USGS 在 1984 年的表現,或許就可讓遊客放心許多。在 1983 年 九月他們宣佈在兩年內Mauna Loa火山 會爆發;而在爆發當年的 二月中旬,他們已頗有信心的預測出,火山爆發應該已經是眼前的事了。看來HVO 及 USGS這兩個單位也沒白花納稅人的錢。 HVO 在 2003 年也宣佈,Mauna Loa火山口,在近來已有擴大的徵兆。
  海風依然奮力的推著木船向前行。心中有了決定的她,轉身對著正熱烈討論是否要回航的同伴們,大聲的說:「 我要回去,我不想再 像那飛鳥般的不知飛向何處。」她一手指向那已經消失的飛鷗,極為悲傷的看著眾人。就在每個人都帶著驚訝的表情,默默的回望著這個平時頗為文靜的女郎時,一位面態較為老成的男子,打破了寂靜,滿臉疑問的對那女郎問道:「海鷗?妳說有海鷗?」這男子也不等女郎的回答,就一邊四下眺望,一邊喃喃自語的說:「沒有陸地,那裡來的海鷗呢?」眾人聽到了這男子的自言自語,也興奮的各自尋視著海天之際。女郎這時也重拾起精神,往那飛鷗的去向探望。不知不覺中她那雙黑亮的眼睛,隨著漸往前伸的頭頸,猛力的盯著天邊那塊顏色不太一樣的雲;她用力的眨了兩下眼,確定自己看到那雲的底端不時的閃出紅點時,她興奮的笑著轉身大叫‧‧‧‧‧。就這樣波里尼西亞人,發現了夏威夷群島,時間是約在西元400年到西元500年間的某一天。

火成岩的世界

http://web2.nmns.edu.tw/89volcano/gu-33.htm

Geyser Animat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zA_YPCyHs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How do volcanoes form?

Deep inside Earth, between the molten iron core and the thin crust at the surface, there is a solid body of rock called the mantle. When rock from the mantle melts, moves to the surface through the crust, and releases pent-up gases, volcanoes erupt.
地球內部深處,在表面熔化的鐵質核心和薄地殼之間,有一個堅實的身體稱為地幔的岩石。當來自地幔的岩石融化,移動到的通過地殼表面,並釋放被壓抑的氣體,火山爆發。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ause the rock to melt and become liquid rock or magma. When a large body of magma has formed, it rises thorugh the denser rock layers toward Earth's surface.  Magma that has reached the surface is called lava.
極高的溫度和壓力導致岩石熔化變成液體岩石或岩漿。當大量的岩漿形成之後會向上擠壓至地球表面的岩石層。擠出表面的岩漿被稱為熔岩。



Soil Formation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J003195F/soil.htm


The formation of soil happens over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It can take 1000 years or more. Soil is formed from the weathering of rocks and minerals. The surface rocks break down into smaller pieces through a process of weathering and is then mixed with moss and organic matter. Over time this creates a thin layer of soil. Plants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il. How? The plants attract animals, and when the animals die, their bodies decay. Decaying matter makes the soil thick and rich. This continues until the soil is fully formed. The soil then supports many different plants.

土壤的形成發生在一段很長的一段時間。它可以在1000年或更長時間。土壤是由風化的岩石和礦物。表面岩石分解成更小的碎片,風化的過程,然後苔蘚和有機物混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創建了一層薄薄的土壤。植物有助於發展的土壤。怎麼樣?這些植物吸引動物,這些動物死亡時,他們的屍體腐爛。腐爛的物質,使土壤厚和豐富的。這樣繼續下去直到土壤完全形成。土壤中,則支持許多不同的植物。



Weathering:
Weathering is the process of the breaking down rocks.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weathering. Physical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physical weathering it breaks down the rocks, but what it's made of stays the same. In chemical weathering it still breaks down the rocks, but it may change what it's made of. For instance, a hard material may change to a soft material after chemical weathering.


老化:
風化是打破岩石的過程。有兩種不同類型的風化。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
在物理風化,岩石在風化過程中碎裂成小塊,但是岩石的成分本質保持不變。化學風化分解的岩石,成分可能會改變。例如,原本很堅硬的材料,可能會在化學風化後改變成較軟質的材料。




Stages in the Formation of Soil  土壤形成的階段
formation1.BMP (185382 bytes)

formation2.BMP (193398 bytes)


formation3.BMP (208346 bytes)

formation4.BMP (201678 bytes)

About Earth structure

http://www.kidsgeo.com/geology-for-kids/0020-crust-mantel-core.php

The Earth’s Crust

The first layer consists of about 1o miles of rock and loose materials, scientists call the crust. Underneath the continents, the crust is almost three times as thick, as it is under the oceans.


地球的地殼

第一層由大約10英里的岩石和鬆散材料,科學家們稱之為地殼。位於陸地之下,地殼厚,幾乎三倍,因為它是在海洋。

The Earth's Crust
The Earth’s Mantle

Traveling beyond the Earth’s crust, we next encounter the mantle. The mantle extends to a depth of approximately 1,800 miles, and is made of a thick solid rocky substance that represents about 85% of the total weight and mass of the Earth. 


地球的地幔(音同:慢)

超越地殼旅行,接下來我們遇到地幔。地幔延伸深度約1800英里,是由厚的固體岩石組成,它是構成地球的總重量和質量約85%的物質。

Earth's Mantel

 
The Earth’s Outer Core
Traveling still deeper within the Earth, we next would encounter the Earth’s outer core, which extends to a depth of around 3000 miles beneath the surfa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outer core is made up of super-heated liquid molten lava. This lava is believed to be mostly iron and nickel. 


地球外核
旅行到更深的地球內部,接下來我們會遇到地球外核,他的深度可延伸到約3000英里的表面之下。據認為,地球外核是由及高溫的液體熔岩組成。一般相信這裡的熔岩主要成分是鐵和鎳(ㄋ一ㄝˋ)。

The Earth's Outer Core

 
The Earth’s Inner Core
Finally, we would reach the Earth’s inner core. The inner core extends another 900 miles inward toward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inner core is a solid ball of mostly iron and nickel.


地球的內核
最後,我們到達地球的內部核心。地球內核是從地球外核向內擴展900英里至地球的中心的部分。據認為,地球內核是一個主要由鐵和鎳構成的實心球體。

the Earth's Inner 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