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數學是什麼?(What is mathematic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何謂數學?這個問題的答案隨著數學的發展歷程,而有了越來越豐富的說法。目前,數學家較有共識的答案是:數學是一種研究模式(pattern)的科學
考察古埃及、巴比倫乃至中國的數學的發展歷程,到公元前500年左右為止,數學的確是有關數目(number)的一種學問。在這些文明中,數學所包括的,幾乎都以算術(arithmetic)為主。它大部分屬功利取向,而且充滿了「食譜」的特色(譬如,「對一個數目這樣做、那樣做,那麼,你將會得到答案。」)
從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300年的這一時期,是希臘數學的時代。古希臘的數學家主要關心幾何學(geometry),而且訴諸於嚴密推理與形式證明,建立牢固的數學知識結構。誠然,他們按幾何方式,將數目視為線段長之度量,而當他們發現有數目缺乏對應的線段長時,有關數目的研究就停頓下來了。對於希臘人而言,由於他們強調幾何學,所以,數學不只研究數目,而且也是有關形狀(shape)的學問。
到了十七世紀,微積分就實質來說,是研究運動(motion)和變化(change)的一門學問。在此之前的數學大都侷限於計算、度量和形狀之描述的靜態議題。現在,引進了處理運動和變化的方法之後,數學家終於可以研究行星的運行、地球的落體運動、機械裝置的運作、液體的流動、氣體的擴散、如電力和磁力等物理力、飛行、動植物的生長、流行病的傳染、利潤的波動等等自然現象。在牛頓和萊布尼茲之後,數學變成了研究數目、形狀、運動、變化以及空間(space)的一門學問。
顯然,十七世紀大部分涉及微積分的初始問題,都導向物理研究;事實上,該時期很多偉大的數學家也被視為物理學家。不過,從大約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當數學家著手瞭解微積分為人類帶來的巨大力量背後是什麼,他們對於數學知識本身有著遞增的興趣,而不只是關注它的應用而已。因此,當傳至今日的一大部分純數學被發展的時候,古希臘形式證明的傳統,捲土重來掌握了優勢。到了十九世紀末為止,數學已經成為有關數目、形狀、運動、變化、空間(space)、以及研究數學的工具的一門學問。
在大約最近的四十年間,一個被大部分數學家所同意的「何謂數學」之說法,又出現了:數學是研究模式的一門科學(science of patterns)。數學家的所作所為,就是去檢視抽象的模式- 數值模式、形狀的模式、運動的模式、行為的模式、全國人口的投票模式、重複機會事件(repeating chance events)的模式等等。這些模式可以是真實存在或想像的、視覺性或心智性的、靜態或動態的、定性或定量的、純粹功利或有點超乎娛樂趣味的。它們可以源自我們的週遭世界、源自空間和時間的深度,或者源自人類心靈的內部運作。不同種類的模式當然引出不同的數學分支,譬如說吧:
‧ 算術與數論研究數目與計算模式。
‧ 幾何學研究形狀模式。
‧ 微積分允許我們處理運動模式。
‧ 邏輯學研究推論模式。
‧ 機率論處理機會模式。
‧ 拓樸學研究鄰近(closeness)與位置(position)模式。
由於數學的發展一日千里,有關「數學是什麼?」將來一定還會出現全新的說法,我們且拭目以待吧!不過,身為數學教師最重要的使命,莫過於思考這種新的說法如何可以融入教學情境,讓我們的下一世代及早擁有更好的數學適應能力。
參考書目:齊斯‧德福林 (2011).《數學的語言》,台北:商周出版社。
瑞赫德‧庫蘭特、賀伯斯‧羅賓斯、伊恩‧史都華 (2010/2011).《數學是什麼?》(上)(下),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